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世界电信日媒体行|权威媒体探访江西联通如何数字技术赋能生态守护,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天眼”

2025-05-16 16:4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5月15日,在2025世界电信日大会即将到来之际,由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30余家权威媒体组成的探访团,走进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揭开数字技术守护生态的神秘面纱。

在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监测平台前,30多家媒体见证了在江西联通的数智赋能下,全省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数据是如何赋能助力自然保护区生态守护。从遥感分析到无人机巡查再到地面巡护,这个集“天眼守望、地网感知、云端智脑”于一体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已实现分钟级应急响应,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天眼”。

全国首个省域监测平台运行

三大技术筑牢生态保护底座

作为全国首个省域范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驾驶仓”,江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监测平台是集各个自然保护地前端系统、设备管理及展示于一体的指挥中心。同时也是作为全国首个真正能上联下通,集管理、监测、展示、预警、分析功能于一体的省级自然保护地综合监测平台,填补了国家自然保护地管理纵向到底信息化空白。

江西省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副主任潘建峰称,江西联通深度参与生态保护数字化建设,平台依托其空间信息技术,为自然保护区绘制出一幅高精度“生态地图”,精准监测珍稀物种的活动区域,大幅提升自然保护区监测保护能力,让每一次追踪都有的放矢。借助物联网技术,在山林、湖畔等地巧妙布置大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好似敏锐的“生态触角”,实时采集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各项数据,为生态研究源源不断地输送第一手资料。同时,云平台技术搭建起功能强大的数据中枢,实现海量数据的高效存储、快速分析与深度处理。

“自组网+AI”破局无信号区监测

AI预警守护珍稀物种栖息地

在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 800米的密林深处,红外相机捕捉到白鹇家族悠然觅食的珍贵画面。没有信号的山野间,119 套自组网基站与11套网关悄然编织成“隐形信息网”,让高清影像突破地理阻隔,实时“飞”入省级监管平台的数字大屏。

如今,平台管理人员还运用AI行为分析模型,精准破译旗舰物种梅花鹿的活动密码——每日凌晨3-4时、上午9-10时、夜间9-10时,海拔400米左右的区域,是它们频繁出没的“生态时区”。

“过去追踪这些敏感的精灵,科研人员往往要在野外苦守数月。”潘建峰感慨道。如今,卫星遥感为无人机规划最佳巡航路线;地面传感网像敏锐的“生态神经”,自动捕捉热源异动。“空天地”三位一体的监测闭环,大大提高了科研追踪效率。目前,该平台已汇聚全省1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30万份监测数据,仅2024年就成功识别239种物种,成为守护江西生态宝库的“智慧尖兵”。

在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夜红外影像中三只梅花鹿幼崽的首次现身,让科研人员惊喜不已。依托平台“生态数字孪生”技术,30万公顷保护区被转化为数字模型,不仅解析出梅花鹿对微气候的敏感度,还能预判其迁徙路线。系统通过数据比对发现,梅花鹿活动半径与周边公益林覆盖率呈负相关,一旦抓拍到人为痕迹,AI预警系统立即提醒,守护生态安全。

如今,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江西联通正持续深挖数字技术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场景,来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让数字文明与绿色文明在赣鄱大地上同频共振,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西方案”。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