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从“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走出来的“新农人”——记2025年湖南省劳动模范黄超

2025-05-15 17: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这里的海拔、水质和气候,天生就是优质稻的‘黄金产区’,我们种出的大米带有独特清香,品质可媲美泰国香米。”5月13日,在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的千亩稻田里,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望着眼前的优质稻,话语中满是深情。

这位“80后”的新农人,他传承制种大县品种优势,2010年返乡创业追寻农业梦,扎根田间15年,他始终致力于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在袁隆平院士亲笔命名的“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沃土上,正用科技与匠心书写着新时代的劳模传奇。

绥宁县位于湘西南层峦叠嶂的群山之间,绥宁县武阳镇的千亩稻田正沐浴着亚热带季风的温润气息。这里海拔落差达960米,昼夜温差10℃左右,让每一粒稻谷得以在漫长生长期中充分积累干物质;穿境而过的蓼水河清澈见底,两岸85%植被覆盖率形成天然生态屏障,经检测土壤重金属含量全部为零,让这片生态宝地的天赋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舌尖上的品质”。

返乡创业,从城市白领到种粮“新农人”

绥宁县作为全国重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已有40多年制种历史,常年制种面积超6万亩,种子远销全国各地及非洲、东南亚等国家。2005年黄超大学毕业,打过工,开过店,2010年,他放弃广州高薪工作回到绥宁县武阳镇,面对家乡抛荒的良田,带着30万元积蓄承包600亩土地,先后成立合作社,建大米加工厂,并创建大米品牌“青坡司”,立志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

创业初期,他白天跟着农技员学习优质稻种植技术,晚上研究农机操作。2013年,他斥资13万元购入绥宁县第一台久保田收割机,当年实现纯利润10万元。尝到甜头后,他联合4位青年成立武阳兴农农机合作社,购置高速插秧机、烘干机等设备,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先后购置了70台套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构建起涵盖耕、种、管、收、烘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体系,为当地优质稻种植提供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以前人工收割一亩优质稻要300元,现在机械化作业只需80元。”村民李世清算了笔账,加入合作社后,他家6亩优质稻田每年节省成本1320元。合作社吸纳20余户贫困户,直接解决了近200人的就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返乡就业。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

“以前育秧靠经验,现在有智能温控系统,秧苗成活率从70%提升到95%。”黄超指着控制室的显示屏,实时监测数据跳动,“浸种、催芽、育苗全流程自动化,用工量减少60%。”这套技术已被应用于绥宁县多个优质稻种植基地,助力全县优质稻单产提升15%。在他的推动下,合作社推广“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模式,2022年在武阳镇采取该模式种植优质稻,治理9个村1000余亩常年抛荒地,增收粮食130万斤,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

在瓦屋塘镇、关峡乡等乡镇带动3000余户种植优质稻15000多亩,户均增收达3000元。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村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更让绥宁的优质稻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绥宁县武阳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成了湖南省省级示范区域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黄超高度重视员工技能提升,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培育出了100多名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产业升级,打造全链条农业品牌

从田间到餐桌,黄超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2018年,他创建大米品牌“青坡司”,2021年,公司新工厂建成投产,年产3万吨大米的生产线高效运转,年销售额一举突破千万元大关。他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型农技人。之后,他又进一步打造了青坡司农场,成功搭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为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我们的大米通过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采用适度加工技术最大程度保留营养,煮出来的米饭颗粒修长饱满、油亮软糯,冷饭都不回生。”黄超拿起充氮锁鲜包装的大米介绍,“这种充氮保鲜技术能延长6个月保质期,让山区的优质大米以最佳状态走进城市餐桌。”得天独厚的山区生态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成就青坡司大米“贡米传承+科技品质”的双重价值。

湖南稻禾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企业以及湖南省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同时获得首届“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成为湖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获得“湖南省巾帼建功示范集体”的荣誉,2024年再次获得“湖南省巾帼建功示范集体”荣誉。在优质稻种植领域,黄超注重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他的合作社与省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在绥宁县打造1.5万亩核心优质稻种植基地,产出的大米因生长周期长、米质优,深受消费者青睐。

心系乡亲,用真心真情反哺家乡

“我是农民的儿子,帮助乡亲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黄超始终牢记初心。他结对帮扶4名困难儿童,资助5名孤儿,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以购代捐”等形式帮扶贫困群众300余人。2022年面对突发疫情,向绥宁县、大祥区等地捐赠10000多个口罩、2000公斤大米、矿泉水、八宝粥等生活物资。2024年绥宁县遭遇特大洪灾,他捐款捐物,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难关。此外,他还心系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修路捐献120吨水泥,助力家乡旧貌换新颜。如今,合作社常年雇佣20人,农忙时用工量达1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履职尽责,当好群众“代言人”

作为绥宁县人大代表,黄超积极为优质稻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他提出的《推进耕地抛荒治理壮大集体经济》建议,推动全县治理抛荒地2万余亩;关于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提案,促成300余名农民接受电商培训。2022年,他在专项视察活动中建议加大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绥宁县与湖南省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破解优质稻种植技术瓶颈问题。“当选省劳模,既是荣誉更是责任。”黄超表示,还要推广农业机械化,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让绥宁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夕阳下,黄超走在优质稻种植基地田埂上,远处传来制种机器的轰鸣。这片承载着“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荣誉的土地,正因为一群像黄超这样的“新农人”,让传统农业在生态底色与科技赋能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我愿做一粒种子,扎根泥土,用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幸福花。”(黄开龙)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