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织密“安全网”!专家解读科学规划细节
2025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当日,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通过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参与防灾减灾实践,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会上,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介绍了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情况。他表示,近些年,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同时打造全国信息化平台,加强对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动态汇聚、资源统筹和备案管理,不断提升平时和应急状态下的管理能力。此外,应急管理部还贯彻实施政策制度标准,积极推动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调查评估、规划编制、建设改造和管护使用等工作,由过去分散建设管理,向统筹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和使用等方面转变,努力建好、管好、用好应急避难场所,在灾害来临时能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同时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护,并利用多种渠道向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信息,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当记者问到目前居民生活区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时,高玉峰这样说道。
据了解,目前,应急管理部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一是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二是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三是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正在转化为切实行动。当前,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发展,这不仅体现了国家防灾减灾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让我们共同携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建设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