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发布会:地震预警如何守护生命?
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与中国地震局举办“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会上,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针对地震预警展开详细科普,从原理到行动,为公众构建起清晰的地震安全认知框架。
探秘原理:纵波横波的“速度竞赛”
王行舟司长借助生动的手部演示,让复杂的地震波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上下挥动手臂,模拟出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纵波。“纵波速度比较快,每秒大约是6公里,但是它的破坏力比较小。”而当他手臂底部左右晃动、波仍上下传播时,展示的便是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横波。“横波速度比较慢,大概是每秒4公里,但是它带来的破坏力会比较大。”
“地震发生的时候,震中附近的地震仪器首先记录到的就是纵波的信息,这时候我们的预警系统就会以最快的速度估算出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和发震的地点,同时来推测地震动的大小和影响范围,抢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通过手机、电视等手段向群众发出警报,以减少或者避免地震灾害损失。”王行舟司长解释道,地震预警就是通过纵波、横波、电磁波的速度差,利用我们密集布设的地震仪器和我们预警系统的快速算法共同来实现的。
精准推送:分级预警的“安全导航”
“并不是所有地震我们都发布预警信息。”王行舟司长说道,“当预估震级大于4级,或预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的时候,我们才对外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推送遵循精准原则,以红、橙、黄、蓝四色区分预警级别。在预估地震动较强的烈度5度以上区域,红色或橙色警报会及时响起,提醒民众尽快躲避;在预估地震动较弱的地区,黄色或蓝色提示则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预警信息的发布范围也有严格限定,只针对可能发生破坏或有震感的地区。例如,河北发生地震时,预警信息会精准推送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而非全国无差别推送。
多管齐下:全渠道覆盖的“安全哨兵”
为确保预警信息“无死角”覆盖,手机、电视、广播、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和社区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同步发力。王行舟司长还特别推荐了一款公益性质的“中国地震台网”微信预警小程序,公众可通过微信搜索获取全国或区域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科学应对:因地制宜的“避险指南”
最后,王行舟司长还介绍到,“如果你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做,这主要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你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你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此次发布会,王行舟司长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公众揭开了地震预警的神秘面纱。掌握地震预警知识,科学应对地震灾害,我们就能在灾难来临时多一份从容,少一份慌乱,共同守护生命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