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世界候鸟日|南沙湿地里的建设与守护

2025-05-09 17:5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十万候鸟的“钢铁屏障”

站在万环西路南延线十九涌大桥的施工栈桥上,桥下是鹭鸟翩跹的广州南沙湿地,万亩碧波之上,黑脸琵鹭低头觅食,白尾海雕展翼盘旋。这片每年冬季栖息超10万只候鸟的“东亚至澳大利亚迁徙补给站”,是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万环西路南延线项目施工的核心区域。当全长894.79米的十九涌大桥需横跨湿地核心区时,建设者立下铁律:“桥墩浇筑与候鸟振翅同频,施工红线不越生态红线”。

封闭施工:锁住污染的“钢铁堡垒”

湿地核心区的施工点,与半红树林群落最近距离不足百米。项目创新采用绿色零污染技术;金属零污染,钢管桩喷涂环保防腐涂层,贝雷片采用镀锌工艺,杜绝金属污染渗入湿地;废水全回收,栈桥两侧导流槽将施工废水统一收集至湿地处理站,经三级沉淀后循环利用;噪声严管控,大型机械加装隔音装置,严格控制作业时间,确保噪声强度低于湿地自然音。

“这些防护像一道隐形屏障,隔开了施工与湿地。”湿地观测员感叹。2024年冬季监测显示,湿地黑脸琵鹭数量增至91只,创历史新高。

时间禁区:按下施工“静音键”

根据候鸟活动规律,项目划定“三不”原则:禁钻期,3-5月黑脸琵鹭繁殖季,停止所有桩基作业;静默时段,每日18:00至次日6:00禁用大型机械;错峰施工,同一区域仅允许2台设备同时作业。项目更在栈桥布设智能光电驱鸟器,通过特定频率光影引导候鸟绕行施工空域,确保对候鸟迁徙繁育零打扰。

泥浆重生:筑路材料的“绿色循环”

针对施工产生的各类垃圾,项目打造针对性循环处理链:泥浆循环,沉淀池分离泥浆,清水用于设备清洗及降尘;钻渣重整,钻渣固化后作为路基填料;垃圾回收,施工现场设置分类环保桶,建筑垃圾统一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湿地水体监测显示,施工期间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为鱼类留存洁净产卵环境。

桥下重生:留给候鸟的“永久的家”

项目将生态修复写入施工蓝图:零硬化滩涂,桥下区域保留自然地貌,未进行硬化处理;红树补种,拆除临时栈桥后,项目组织员工在红线外补种湿地原生红树品种;再生利用,拆除的钢构件全部再生用于其他工程。南沙湿地公园计划沿桥铺设观鸟栈道,市民未来可“倚栏听涛声,俯首观鹭影”。

钢铁长虹与万羽归巢

这片曾因施工被密切关注的湿地,如今依然保持着Ⅱ类水质的清澈。2024年冬季还来了一位“稀客”——灰雁。越来越多的候鸟相约到广州南沙湿地“交个朋友”,成为生态保护最生动的注脚。未来当车辆驶过这条湾区新动脉时,车载导航显示的不仅是抵达时间,更是一条标注着珍稀鸟类栖息地、红树林保育区的“生态坐标”。桥上是通往未来的路,桥下是生命永远的家。(中铁十七局广州建设公司  谢香怡)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