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创新劳育模式,培育时代新人

2025-05-08 11:3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创新构建"文化+四育+创新"三维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学院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五育融合、创新实践紧密结合,在劳动课程中融入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等文化元素,同时注重科学知识、体能锻炼和审美培养,并鼓励学生运用新技术革新传统劳动形式。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更促进了文化传承、五育协同和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为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一、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体验中筑牢文化自信

在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板块,理学院组织了多项富有特色的活动。制作漆扇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端午节包粽子、青团制作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品尝到传统美食,更让他们了解到节庆习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非遗扎染、植物拓染活动则让学生亲手操作,将自然的色彩和纹理留存于织物之上。这些活动通过传统手工艺和节庆习俗,培养了学生的耐心与专注力,更在体验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环保与创新实践:行动中树立责任意识

环保与创新实践是理学院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向。“变废为宝”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生活中的废弃物重新设计、改造,赋予其新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改造能力。纸袋大改造、盆栽养殖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校园植物挂牌活动更是将自然教育与环保行动相结合,学生们在为校园植物挂牌的过程中,学习植物知识,提升了环保责任感,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绿色的人文关怀。

三、集体协作与生活技能:劳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理学院注重通过集体劳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寝室门装饰、美化走廊等活动,让学生们在集体劳动中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共同打造温馨、美丽的校园生活环境。缝补活动则聚焦于生活技能的培养,学生们学习基本的缝补技巧,强化了实用劳动能力,这些生活技能不仅在校园生活中实用,更为他们未来独立生活打下基础。东湖劳动教育行活动,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户外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

四、感恩教育与精神传承:公益中传递社会担当

在感恩教育与精神传承方面,理学院结合节日和公益行动开展活动。清明扫墓活动,学生们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夏日送清凉,致敬劳动者活动,学生们为校园内的后勤工作人员、保安等送去清凉饮品,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传递感恩意识。祝福传递活动则以更广泛的形式,让学生们在传递祝福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艺术创作与心理健康:创意中舒缓身心压力

艺术创作与心理健康的融合也是此次劳动教育的亮点。“风起筝飞,梦绘长空”手绘风筝活动,学生们在风筝上绘下自己的梦想,在奔跑放飞中感受自由与快乐。“花间雅韵,签传心意”书签制作活动,学生们将对美的理解融入书签设计,在创作中提升审美能力。“光影校园”摄影活动,学生们用镜头记录劳动之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缓解学习压力,提升幸福感。、

六、劳动教育与理论学习:多元形式深化精神共鸣

在劳动教育理论学习板块,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集体学习劳模精神时,通过专题研讨、心得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深刻领悟劳模身上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品质。开展大国工匠主题观影活动时,借助纪录片、专题片等影像资料,生动展现大国工匠追求卓越、执着坚守的职业精神。这些活动以榜样引领与影像浸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更在多元形式的学习体验中深化了对劳动精神的情感共鸣,推动劳动教育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劳动教育活动从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活动,到环保与创新实践;从集体协作与生活技能培养,到感恩教育与精神传承,从艺术创作与心理健康融合,再到劳动教育与理论学习。 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既注重技能培养,又重视价值观塑造。活动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吸引了学生们的广泛参与。同时,活动融入非遗、环保等时代热点,呼应“五育并举”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成为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的优秀范例。(李梦洁,胡展帆)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