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振标:平凡之路,驭风而行
高耸入云的大风车每转一圈,就能点亮3户家庭的灯火。而在这钢铁森林背后,有一位驭风者,用8年时光、2900多个昼夜的坚守,靠粗糙的双手开拓出5座风电场,在豫北平原上打造出“大唐标准”,在平凡之路上走出大唐人的精神坐标——他,就是大唐滑县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内黄项目部经理路振标。
把不可能变成大唐标准
2023年,河南公司首个166米混合塔架项目面临吊装难题:一米高一米险,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先例可依,高标准完成风机塔筒吊装,怎么办?“我是项目经理,我来干!”路振标带着团队驻扎23天,白天跑遍工地优化方案,深夜在会议室与图纸为伴。他提前3个月锁定2台主吊车,搭建专用接卸通道,用“360°云监控”织密安全网。“风速1米/秒,准备吊装!”现场负责人嘶哑的喊声盖过机械轰鸣。166米高的天空,从此烙上了大唐印记。
抢出来的16小时
基础是风机吊装的“命根子”。为了保证质量,必须连续16小时不间断浇筑,恰逢雨季、暴雨不期而至。他带领团队在暴雨中抢修混凝土输送泵,雨水顺着安全帽的边缘往下淌,模糊了视线,双手在泥水中摸索着工具,争分夺秒地修复设备,只为让混凝土能顺利输送;在零下15℃的寒夜,为防止混凝土因低温受冻而影响强度,他们为设备裹上厚厚的棉被,自己却冻得脸颊通红、手脚僵硬,仍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检查设备保温情况,确保万无一失。路振标常说:“基础夯实一分,风机就安全一分。”正是这种较真劲儿,让内黄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全部基础浇筑,创下“零裂缝”纪录,为风电场后续的安装和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电场里的全家福
在这个本该与家人团聚的五一假期,路振标选择坚守在岗位上,在假期前,他就已经做好了加班的准备,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心中虽然对家人有些愧疚,但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当时项目部正为冲刺并网而鏖战,我们瞒着老路,偷偷跑去了项目部,远远看着他全神贯注地工作着,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满心都是心疼。他为了这个项目付出了太多,常常顾不上家。”路振标的爱人回想起2024年假期时说道。“风电建设的工程部,他们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他们的辛苦很多人不能感同身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项目部打扫一下卫生洗洗涮涮……同样作为大唐职工,我只想对我孩子爸说,工作上你只管往前冲,孩子有我,家里有我,一切有我!”
清晨五点半的站班会雷打不动,深夜的施工日志永远记录着当日问题不过夜的原则。多少个夜晚,以路振标为代表的工程建设人披星戴月而归;多少个清晨,他们又迎着朝霞出发。驻地里,飘香的方便面是最熟悉的味道;安全帽下,结霜的眉梢,是他们不屈的印记。所有误解与心酸,都在豫北平原241台风机屹立中原的时刻,化作了幸福的泪水,将梦想照进了现实。
当抬头仰望旋转的风机,看到的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无数大唐人用坚守铸就的丰碑!他们以风为歌、以塔为笔,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史诗!
赵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