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良公司:人才培养 “引擎” 驱动转型破浪
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澄合矿业百良公司如巨轮破浪前行,而人才培养恰是驱动其远航的“核心引擎”。公司深知,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唯有厚植沃土,方能育得繁花。为此,百良公司以“三维导师制”为突破口,构建“多元化培养、创新化培训、赋能化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战略,让成长有路径、奋斗有回报,为企业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维导师制:让“传帮带”焕发新活力
“以前遇到难题只能等师傅,现在我有三位导师:学技术的师傅、管创新的师傅,还有人力资源部的师傅帮我规划职业路径。”90后技术员雷鹏辉的感慨,道出了百良公司破解“关键技术依赖个别老师傅”的创新实践。
针对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局限,公司推出“三维导师制”——技术传承导师负责“传绝活”,职业发展导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创新攻关导师带领破解生产难题。劳模孙俊峰与雷鹏辉的“跨代组合”便是典范:井下采煤设备突发变频器故障,师徒二人24小时连轴攻坚,不仅修复设备,更联手改进散热系统,使同类故障率直降67%。如今,入职3年斩获多项荣誉,带出的2名徒弟已成班组骨干。
“导师制不是‘一对一’,而是‘多对一’的立体赋能。”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尹凡表示,该机制实施以来,关键技术岗位人才储备量提升40%,青年员工晋升周期平均缩短1.5年。
技能擂台赛:从“要我学”到“我要赢”
“听完机电部长的故障分析课,我对协同作业的要点更清晰了,故障处理效率提高30%!”通风区技术员蒋旺财的兴奋,源于公司搭建的“学赛结合”平台。
百良公司以赛促学,每年举办测风、井下瓦斯检查、探放水等专业“技能擂台赛”,并将竞赛成绩与绩效奖励、岗位晋升直接挂钩。同时承办矿业公司2024年测风工技术比武,张健荣获测风工技术状元,苗豫秦荣获瓦斯检查工技术能手;自主开展提升机司机、探放水工、瓦斯检查工、井下电钳工技术比武,涌现出薛鑫刚、蒋旺财、刘伟、王珂、谭崇仓等业务能手,在矿区掀起树榜样,学先进、争优秀的热潮。同时,创新推行“一月一主题、一季一评比”培训机制:干部授课质量纳入绩效考核,职工反馈动态优化课程。下一步,公司计划让区队、班组骨干“全员上讲台”,形成“以讲促学、层层带动”的培训生态。
数据印证实效:员工技能等级晋升比例从10%跃升至30%,培训满意度达98%。“技能提升不再是‘慢功夫’,而是看得见的‘加速度’。”公司党委书记宋平安说。
激励新生态:让“技术流”成为“香饽饽”
如何让技术人才“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百良公司的答案是:构建“荣誉+实惠”双驱动激励机制。
公司首创“复合型评价体系”,将专业技术能力、安全生产意识、创新成果等纳入考核,并开发井下实操场景化评分标准。技术岗位实施分级认证,技能等级直接挂钩职务晋升与绩效奖励,形成“培养-评价-晋升”闭环。以孙俊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和3个实操基地为依托,带动和拓展公司科研项目、“五小”创新、“名师带徒”、岗位作业人员素质提升等工作纵深开展,提升职工理论水平,培养职工实操技能。常态化开展全员岗位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年累计创新项目75项,澄合矿区松软低透气煤层渗透液增透技术研究荣获2024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二等奖、2024年技术工人待遇(申均平主创的“一种放线定位仪”实用型专利)顺利通过陕西省总工会审核。
“以前觉得干技术是‘幕后英雄’,现在公司给平台、给荣誉,干劲儿更足了!”90后技术员王源感慨。2024年公司累计发放班组建设类奖励超34.64万元,四季度技术比武类奖励1.6万元,技术人才流失率同比下降52%。
从“三维导师制”破解传承难题,到“技能擂台赛”点燃学习热情,再到“激励生态链”激活创新动能,百良公司以党建引领人才战略,让成长有温度、奋斗有回响。如今,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陕煤澄合百良旭升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