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在隆丰中学举行

2025-04-28 16:15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为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助力乡村教育振兴,4月24日下午,“持续推进乡村温馨学校建设”研讨活动暨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分论坛在彭州市隆丰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农村地区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通过学校探访、案例交流与学术沙龙三大环节,汇聚教育专家、学校代表及一线教师,共探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学校探访:实地感受乡村教育新气象

活动第一时段,与会嘉宾先后探访了彭州市隆丰小学与隆丰中学。在隆丰中学,嘉宾们实地考察了“隆耕园”劳动生物实践基地、法治文化生活长廊、家风家训广场等特色育人场景,欣赏了学校川剧社团的精彩演出,深入了解该校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整合校家社资源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成果。

学校探访

案例交流:共享协同育人特色经验

第二时段的案例交流环节由西华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姚永强主持,四所乡村学校代表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

西华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姚永强主持

彭州市隆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宁波以《党建引领家校社协同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为题,系统阐释“1+N”教育模式。该校联合街道办、教育局等11个部门成立“教育联席工作组”,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方联动机制,以党建引领,发挥家校社协同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融合发展”,为家长消除后顾之忧,助力改善乡风民俗和乡村振兴。

彭州市隆丰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宁波做分享

彭州市葛仙山楠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汤凤娟以“1+3+N”教育模式为核心,展示如何通过家校社协同推进五育并举。学校设立“知行园”劳动种植基地,开展非遗衍纸、古筝课程等特色活动,并依托“校园社工室”引入专业心理辅导服务。近年来,学校获评“成都市新优质学校”等20余项荣誉,成为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的典范。

彭州市葛仙山楠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汤凤娟做分享

攀枝花市大田镇中心学校校长李益春聚焦“三园共享”模式,通过“双走进”活动、社区“村BA”篮球赛、警校联动陪餐等举措,构建家校社共育同心圆。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打造法治教育、国防教育特色课程,并获中国电信、农商银行等企业支持,逐步实现“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目标。

郫都区竹瓦中学校长助理罗廷丹直面乡村学校萎缩困境,分享“外部力量赋能”破局路径。该校通过成立“发展顾问委员会”“校友会”,累计接收社会捐赠45万余元,并引入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团教学,开设礼射、剪纸等10余个特色社团。实施“向日葵计划”后,学生人数从70人增至147人,中考升学率达53.2%,成为郫都区西片区升学率最高的农村学校。

学术沙龙:共话乡村振兴与教育双向赋能

第三时段的学术沙龙由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宁波研究员主持,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如何双向赋能”议题,八位嘉宾展开深度对话。曾宁波开宗明义,强调乡村教育需从“输血”转向“造血”,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可持续生态链。

学术沙龙现场

“教育振兴不是复制城市模板,而是让乡土情怀成为学生自信的底色。”中国教师报记者孙和保作为“教育观察员”,高度肯定案例的“小而美”创新,建议建立乡村教育案例库,通过故事化传播放大社会影响力。

《四川教育》编辑彭之梅则从媒体赋能角度提出“标准化提炼”思路,认为竹瓦中学的顾问委员会、大田镇中心学校的“三园共享”等模式可转化为可复制的区域模板,推动“一校一策”向“一域一策”升级。

凉善公益促进会支教教师刘建华结合美姑县支教实践,提出“乡土资源是乡村教育的根”:“我们通过‘自然课堂’项目,带学生走进高山牧场、彝绣工坊,将本土文化转化为课程资源”。

彭州市隆丰中学党支部书记王宁波结合“1+N”教育模式,提出党建引领下整合行政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并呼吁深化评价改革推动五育融合;彭州市葛仙山楠杨学校汤凤娟则以“知行园”劳动基地和非遗课程为例,阐释家校社协同如何让五育“活”起来;攀枝花市大田镇中心学校李益春强调“接地气”的社区联动,如警校陪餐、“村BA”篮球赛,能有效转化家长角色,打破教育孤岛化困境;郫都区竹瓦中学罗廷丹分享“向外借力”破局经验,坦言校友会、企业捐赠和志愿者社团是偏远学校逆袭的关键。

总结展望:凝聚合力,共筑乡村教育生态链

颁发证书

活动最后,与会领导为发言嘉宾颁发证书,并对本次分论坛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作为承办单位,彭州市隆丰中学以扎实的实践和开放的交流平台,展现了乡村教育振兴的活力与潜力,为全省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注入新动能。未来,各校将继续以“温暖教育”为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谱写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冯雨)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