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严把三关提质效 扎实推进组织分类定级

2025-04-27 09:57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要激发基层组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组织分类定级为抓手,根据各村实际、坚持因村施策,指导组织逐年研究制定赶超提升目标,不断提升组织的组织力、服务力、凝聚力。

厘清意义,明确分类定级重要价值。分类定级是实事求是的辩证法实践。分类定级构建了动态竞争的良性生态。将组织划分为“先进”“一般”“后进”等不同等级。就像学生分班教学一样,让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组织相互学习、彼此促进。这种“比学赶超”的机制设计,激发了基层组织内生动力,形成了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规范流程,把握分类定级标准方法。分类定级不能简单“凭印象”“拍脑袋”,而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严格遵循“基层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组织评定、结果公示”的步骤。基层自评时,组织需对照细则逐项梳理,形成详实自评报告;党员群众测评则广泛收集意见,保证评价的群众基础;上级评定环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多维度验证信息。同时,设立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年度重点工作调整指标权重,确保标准紧跟党建工作新要求,形成“评定—整改—提升—再评定”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分类定级成为推动基层组织晋位升级的有力抓手。

总结实践,探索分类定级发展路径。一是注重因地制宜。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组织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各不相同,分类定级标准应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例如,非公企业组织可侧重考核党建引领企业发展、党员示范岗建设等指标,而社区组织则更应关注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差异化考核,确保分类定级既符合共性要求,又体现个性特点。二是强化结果运用,增强激励约束。分类定级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组织整体提升,因此必须强化评定结果的运用。对先进组织,可给予政策倾斜、资源支持,树立典型示范;对后进组织,要建立帮扶机制,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结对共建等方式推动整改。同时,将分类定级结果与组织负责人考核挂钩,形成“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工作动力。(张怡)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