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扎根之姿破年轻干部“水土不服”之困
当前,一支支充满朝气的年轻干部队伍正奔赴乡村振兴主战场,但在“象牙塔”走向“黄土地”的路途中,部分干部出现了“成长缺韧劲”的困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思想扎根、能力扎根、情感扎根三个维度发力,让年轻干部真正成为乡土沃野上抽枝展叶的“常青松”。
破除“悬浮式生存”困境,在思想扎根中培育“向下生长力”。通过“三堂课”实现思想破冰:上好“民情历史课”,组织年轻干部系统学习村史村志,调研村情民情,在走村入户中触摸农村基层的土地肌理,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纵深感;上好“驻村见习课”,要求新入职干部在村与群众同吃同住三个月,亲身参与抗旱保苗、森林防火、矛盾纠纷化解等“泥土味”工作,以亲身经历厚植基层情怀;上好“成长对话课”,组织部门要搭建年轻干部交流分享平台,邀请优秀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分享心路历程,用榜样力量破除“镀金思维”,让年轻干部在思想碰撞中完成角色转变。
突破“经验性断层”壁垒,在能力扎根中磨砺“乡土方法论”。提升年轻干部基础技能:一方面,开发“方言技能包”,针对部分家在外地的年轻干部,必须将将当地方言学习纳入岗前培训必修课,帮助年轻干部打破语言障碍,更好倾听和融入农村基层;另一方面,建立“导师帮带制”,安排乡镇老会计、村(社区)老书记与年轻干部结对帮带,传授“草帽工作法”“火塘议事法”等乡土智慧,有效提升了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地化”能力。
破解“周期性流失”难题,在情感扎根中厚植“第二故乡情”。构建“情感共同体”:一方面要建立年轻干部与农村基层的情感纽带,通过鼓励干部整理村史族谱、认领古树保护,创建“乡创合伙人”机制,支持年轻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让个人成长与村庄发展同频共振,让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共同攻坚克难的经历成为年轻干部对农村基层的饱满情感。另一方面要完善长效关爱制度,确保年轻干部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使其安心扎根基层,逐步培养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真正将农村基层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昂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