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育桃李 秉匠心铸师魂——新宁县第八中学何伟明老师优秀事迹
初心如磐:从青涩到笃定的蜕变
2000年盛夏,他以新晋教师的身份走进堡口中学,担任81班班主任,开启了教育生涯的第一页。彼时的他虽怀揣理想,却对班级管理毫无头绪:记得第一次组织班会时,因紧张而语无伦次;面对学生矛盾时,手足无措地翻找教育心理学教材到深夜。正是这些青涩的印记,鞭策他如饥似渴地向老教师学习,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记满班级管理心得。
2001年调入湖南新宁八中后,他先后担任68班、134班、145班、155班班主任,从初出茅庐到游刃有余,这段跨越二十载的班主任历程,见证了他从“教书匠”向“育人师”的蜕变。2022年荣获“县骨干教师”称号时,他捧着证书不禁感慨:那些在堡口中学熬夜备课的星光、在新宁八中与学生促膝长谈的晨昏,终是化作了专业成长的基石。
课堂革新:让历史在青春里绽放
在历史教学中,他始终追求“让过去拥抱当下”的理念。教授《丝绸之路》时,他带领学生用3D建模复原敦煌壁画,将地理、艺术与历史知识熔铸一炉;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组织“圆明园文物数字策展”项目,引导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触摸民族伤痛。这些实践成果不仅转化为课题研究成果《丝绸之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跨学科融合》,更让课堂成为学校历史教育现代化示范样板。
2022年,他主笔的《试论唐朝音乐发展的原因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获市级论文一等奖。研究中,他带着学生用手工制作复刻《霓裳羽衣曲》,让千年前的乐音在教室回荡。这种“以研促教”的模式,使得《武则天对唐朝历史以及中国历史影响》不再停留于纸面——他们通过历史剧《无字碑歌》,让一代女皇的功过成为学生思辨的鲜活素材。
育人实践:以心灵雕琢时光
班主任工作中,他笃信“每个孩子都是待解读的历史长卷”。2014年接手145班时,发现留守儿童占比超60%,便创立“时光信箱”,让学生通过书信与远方父母对话。这些承载思念的信笺,后来成为县级优秀论文《社会的生活变迁》的田野素材,更催生了“家校共育云平台”的创新实践。2024年,当他在县校园安全工作会议上分享这项成果时,台下掌声不仅为“维稳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的荣誉,更为那些被温暖照亮的心灵。
面对特殊时代的教育挑战,他始终冲锋在前。2020年特殊时期,作为155班班主任,他首创“历史云沙龙”,用《俄国家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引导学生思考危机中的变革;针对香港回归25周年热点,将县级优秀论文《谈香港澳门是不是殖民地》转化为“主权教育主题周”,用历史档案展坚定学生爱国信念。这些实践使班级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优秀班集体,更让2022年“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饱含温度。
专业精进:教研者的破壁之旅
从教二十四载,他始终以“教学相长”为信条。2000年在堡口中学执教时,便带着81班学生调研古村落,为后来的市级优秀论文《社会的生活变迁》收集大量素材;2011年担任134班班主任期间,总结出“情境化备课五步法”,其核心思想发表于《教育现代化》期刊,并获县工会优秀论文征集活动特等奖。近年来,他将研究视角投向更广袤的领域,从县级优秀课题成果《浅谈如何提高历史备课的质量》到发表在国家刊物《教育现代化》上的教学案例,从《俄国家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的对比研究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微观史重构,每项成果都凝结着数十本备课及教研笔记的重量。
作为“青蓝工程”导师,他要求徒弟们将论文写作与班主任工作结合。看着年轻教师带着学生重走烟村古道、复原宋代点茶技艺,他深知:当教研的种子撒向田野,教育的年轮便有了生长的方向。(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