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四川纳溪: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落地生根”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2025-03-18 16:26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企业及其内部员工是安全生产“前沿哨兵”,身处生产经营一线,对事故隐患有着天然的“近水楼台”之便。如何激发这一群体自查隐患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安全生产闭环管理的关键发力点?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典型案例,给出了令人瞩目的答卷。

解决“三难”问题 激发员工积极性

近日,泸州市纳溪区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来到一家危化企业进行检查。执法人员一边查看企业《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台账》,一边问企业负责人。

“咱们这儿员工上报的隐患,整改得怎么样了?”

“您看,之前员工上报一处合成系统安全阀排放管存在泄漏情况,我们特别重视,现在已经采取临时管控措施了,正在抓紧整改”,企业负责人赶忙回答。

“行,你们做得不错,这次根据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相关法规,依法不予处罚”,执法人员仔细核查后,点头说道。

在传统监管模式下,企业普遍面临“隐患发现难、报告难、整改难”的“三难”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纳溪区精心谋划,制定并实施了《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实施方案》,多管齐下推动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落地有声。带着专业知识“走基层”,围绕政策法规、事故警示案例深入解读,手把手帮企业量身定制隐患报告奖励制度,毫无保留地传授隐患排查“秘籍”,一线员工隐患识别能力节节攀升。同时,监管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将企业内部奖励制度落实情况列为必查项,为主动自查自纠的企业送上“免罚金牌”,正向激励的信号愈发强烈。

“报告隐患不仅企业不会被处罚,还能获得奖励,大家都愿意关注和报告身边的隐患”,一名车间工作人员说。

据悉,2024年以来,纳溪区在14个重点领域的906家重点企业累计报告问题隐患16309个,累计发放奖励63.55万元。

简化流程 提升报告效率

在泸天化公司硝酸车间内,一名员工发现硝酸装置C201流量异常波动,存在事故隐患,立即将现场情况向公司报告,技术人员当即对设备进行检修调试,及时消除了事故隐患,报告人获1000元现金奖励。

通过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泸天化公司实现员工“隐患随手拍”。员工只需拍摄隐患现场照片,简述问题概况,即可通过系统上报隐患,系统自动响应并分配处置部门,工程师处理完毕后在系统上回复销号,确保闭环整改。安全培训空间内引入3D、VR数字仿真模拟软件,让员工沉浸式了解各类安全隐患的特点、危害及预防措施,强化隐患判定能力。

纳溪区积极推进“科技+安全”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简化隐患报告流程,免去烦琐的报告流程,实现“隐患随手拍”,提升报告效率;大力推进“泸州安全码”企业平台建设,创新性地将清单制与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巧妙融合。员工通过移动终端扫码即可获取对应点位的检查清单,实现“照单”检查,提升发现隐患的准确度。

“有了这个高科技系统,拍照、上报,简单几步,随时随地就能把隐患‘揪’出来,部门马上响应整改,奖励打款到卡,这流程太省心啦!”泸天化公司车间员工小李说道。

据悉,推行该制度以来,纳溪区一线员工隐患排查数量同比提高1.4倍。

数据分析 驱动从源头消除隐患

“各位,我们汇总了员工报告的隐患数据,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趋势。数据显示,部分生产线运行时间过长。”

“要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技术部门尽快落实设备更换和监测系统的研发,生产部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四川新火炬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企业管理层召开安全分析会议,发现合成塔、空压机等设施设备老化、腐蚀,是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

企业利用大量报告数据,从人、机、环、管多个方面分析隐患成因,制定优化方案,更换老旧设备,直击隐患“病根”,同步修订《设备防腐、保温管理制度》,软硬件协同发力,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隐患治理过程中,纳溪区始终引导企业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做法,通过数据分析制定优化方案和技术创新,企业从源头上消除了大量隐患。同时,指导企业研发信息自动化监测手段,在隐患易发点设置监测传感器,提高风险响应速度和精度。真正实现从隐患发现到整改的闭环管理,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企业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该区将指导企业在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实施中,延伸出适合自身的改进提升措施,形成长效机制”,纳溪区安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邓勇)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