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党建赋能“三步走” 助农增收绘“丰”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党建赋能“三步走” 助农增收绘“丰”景

2025-02-25 16:49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旧城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助农增收的“第一抓手”和“红色引擎”,围绕“优化队伍建设、形成制度支撑、助推三项发展”的目标任务,把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融入助农增收全过程。

“三项优化”释放增收潜能。依托党组织+党员“两个作用”发挥,坚持以党建引领优化发展环境为抓手,为助农增收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一是优化基层队伍。实施“好人治村、能人强村”战略,优化调整村组干部28人,搭建“共建、共享、共育”平台,培育“明白人、带头人”83人,“土专家”“农创客”“新农人”94人。二是优化发展环境。以营商环境为核心,形成“党组织+企业”助企纾困包保机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优化全程帮办代办“保姆式”服务,引入“夫之邦”等龙头企业11家、小微企业560家,2024年完成招商引资613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三是优化治理效能。坚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通过“驻村律师+村组干部+党员”纠纷调处小分队,化解涉农纠纷113件,涉土地流转纠纷70余件,完成土地流转24700余亩,实现交易量4800余万元,带领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拿“租金”、就近务工赚“薪金”的增收目标。

“三项举措”夯实增收基础。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以党组织为载体,形成有效措施,夯实群众增收致富基础。一是系统培育抓提升。通过分类化培养模式,对经营管理型人才实行“成长型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传帮带培育”,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职业化培育”,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培训4期,参观学习6场1500余人次,聘请专家,技术员开展实训班培训30余场次,受益近15000余人次。二是链条培训夯基础。搭建村党组织与龙头企业“互进共促”模式,由党组织负责本土人才“输送”,龙头企业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育”。共计培养本土技术人员260余名,管理人才25名,带动群众自主发展大棚蔬菜种植4000余亩,蛋鸡养殖20万羽,生猪养殖1万余头。三是两轮驱动抓增收。坚持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两轮驱动”,重点打造群众家门口“半小时就业圈”。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大棚蔬菜2万余亩,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2.8万人,引导1万余名群众到基地务工,获得劳务收入2.1亿元。2024年全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万元,较同期提升4.4%,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7796.06元,较上年提升13%。

“三项发展”提升增收质效。围绕念好“番茄经”、唱好“桑蚕戏”、打好“蔬菜牌”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三项发展”提升助农增收质效。一是发展“强村富农经济”。全面清理盘活集体资产,引进龙头企业承租闲置资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30万元,带动周边7个村“联村抱团”实现集体经济增收目标。以督布府村、木龙村为试点,实施党总支领办合作社,探索联农带农“三稳五受益”运行模式。2024年全镇11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26.5万元,较上年增加62.51万元,同比增长23.91%。二是发展“示范带动经济”。大力探索“党建+新型农业”路子,夯实非公企业党组织在新型产业链上的作用发挥,推动蔬菜冷链物流产业发挥辐射效应,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扶持带动群众获得经营性收入1.2亿元。在河民、木龙等地围绕“党建链”串起“人才链”“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村组栽桑达7100余亩,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共赢”。三是发展“规模产业经济”。将番茄作为“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培植,通过43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行先试,带动全镇8个村委会,2500余户群众栽种番茄1.4万亩,催生20家番茄合作组织,产值稳定在3亿元以上。建设果蔬交易市场及分拣包装车间,年均交易番茄量达10万余吨,在逐步形成全省交易量第二大的番茄交易市场基础上,为群众铺出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路。

(云南省泸西县旧城镇 谭威 )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