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推动低速电动车辆安全治理
为全面破解低速电动车辆末端安全管理难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将低速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四轮车纳入整治范围,立足“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工作思路,创新推出“充停一体”管理新模式,以充电设施建设、停放秩序规范为切口,构建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推动低速电动车辆末端安全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聚焦“三大机制”,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组建了包括公安、消防、市场、应急、住建等在内的12个部门专项工作组,制定了《呼伦贝尔市低速电动车辆充停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并明确了“疏堵点、强化技防、注重长效”三阶段工作目标。二是网格包联机制。以社区为单位划分423个管理网格,落实“消防安全服务中心+社区民警+物业人员”三级包联责任,建立“日巡查、周通报、月考核”动态监管制度。三是政企联动机制。与铁塔公司、国网电力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建成智能充电桩1100处、集中停放区98个,打造“百米充电圈”示范社区85个。
创新“三化举措”,夯实安全管理根基
编制《电动自行车充停设施建设导则》,推行“地下车库独立防火分区+地上车棚智能监控”双轨模式,对全市128个老旧小区实施“增桩扩容”改造。二是隐患整治清单化。开展“清楼道、保通道”专项行动,通过“智能AI识别+网格员巡查”双线排查,整改飞线充电1.1万处,清理违规停放车辆7600余台次。三是监管服务智慧化。研发充停安全监管平台,实现充电异常实时报警、违规行为智能取证,配套开发“呼安充”小程序,提供在线报修、保险购买等便民服务。
实施“三向发力”,推动治理效能升级
在源头管控上,建立销售网点“一车一码”登记制度,督促商家落实安全告知义务,累计签订承诺书1331份。在执法震慑上,消防、公安、市场等部门创新“首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阶梯式执法模式,开展联合执法75次,查处违法改装案件13起。在宣传引导上,制作蒙汉双语警示案例短视频4部,组织“安全骑士”培训课堂进社区活动123场,覆盖群众8.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