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梵净山十二生肖奇遇记,揭开傩面具的千年传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贵州铜仁:梵净山十二生肖奇遇记,揭开傩面具的千年传承

2025-02-14 17:00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月12日,农历蛇年元宵佳节,贵州铜仁——在这片被誉为“傩戏之乡”的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梵净山十二生肖奇遇记”之“金蛇迎春”正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活动现场,记者看到特型演员们佩戴十二生肖傩面具,身着精致中国风服装进行巡游展示,同时邀请游客现场参与成语接龙、猜拳、棋盘对弈等活动,游客可以通过参与活动挑战或拍摄相关内容添加活动话题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可以赢取梵净山景区官方送出的精美新年礼品。

这场活动以傩文化为核心,结合铜仁非遗元素、梵净山文化元素、生肖文化元素,原创设计定制了十二生肖傩面具,向世人展示了贵州铜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态之美,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驱邪到艺术的升华

傩面具,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不仅是傩戏的灵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仪式,最初是为了驱邪避疫、祈求丰收。傩面具作为傩戏的重要道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据《周礼》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段文字描述的正是傩戏的雏形,而“黄金四目”则被认为是傩面具的早期形态。

傩戏更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傩戏不仅成为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也为研究中国戏剧、宗教和民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

在贵州铜仁,傩文化的传承尤为深厚。

铜仁地处武陵山区,多民族聚居,傩戏在这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信仰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体系。傩面具的制作技艺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雕刻到如今的精美艺术,傩面具不仅是驱邪的工具,更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

傩面具制作工艺在铜仁所辖地区广为流传,尤其是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江口县的傩面具制作工艺极具代表性。傩面具是傩堂戏表演的主要道具,其面具雕刻技法以圆雕、浮雕、镂雕为主,雕刻过程有选料、出坯、雕刻、上色等二十多道工序。原材料主要取自本地白杨木或柳木,木质细腻、易雕刻、不易开裂。面具造型凝重,有神秘的实感,使用单一色彩或多色彩表示忠诚、刚直、凶悍、英武、妍丽,使面具形象有原始古朴、富于幻想、拙朴天真的特点。

……

仅德江傩堂戏博物馆里,就收藏了包括古傩面具300余面,古傩画200余张,傩戏唱本和傩文化图书500余册,傩戏视频60余套。

而作为国内唯一的一个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为一体的傩文化专题馆也位于铜仁,即贵州傩文化博物馆。2024年8月,该馆更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

可以说世界傩文化在中国,中国傩文化在贵州,贵州傩文化在铜仁。

傩面具的现代演绎

回到当下,乙巳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铜仁各地开展的新春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出中国文化自信的强音。

此次,“梵净山十二生肖奇遇记”则在通过十二生肖傩面具的展示与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傩文化的魅力。活动以梵净山为背景,将傩面具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打造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当天该系列活动之“金蛇迎春”正式开启,每个版块都紧密结合生肖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创意的呈现方式,让游客在享受梵净山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活动现场,十二生肖傩面具各具特色,栩栩如生。鼠首傩面以蓝绿为主色,寓意风调雨顺;龙首傩面融合梵净山元素,彰显庄重与威严;猴首傩面灵感源自黔金丝猴,尽显灵动与智慧;牛首傩面则以金属质感牛角象征力量与权威……每一个面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祈愿。

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傩面具体验区,游客可以通过佩戴傩面具打卡拍照的方式,切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来自深圳的游客文兰告诉记者:“这次活动让我对傩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尤其是各式各样的傩面具,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匠心独运的生态之美

传统傩面具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需要经过选材、雕刻、上色、装饰等多个步骤。

而此次推出的傩面具,每一件都以独特的生肖动物为原型,结合了傩戏面具的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面具色彩丰富,造型夸张,纹饰精美,充分展现了铜仁傩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色彩运用上,设计师巧妙地将各种色调融入面具之中,寓意着古老与现代。面具上的夸张大耳、如意纹、平安锁纹路等,不仅体现了傩戏中“风”“水”之意,还寓意着新岁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件面具都融入了梵净山的自然元素,如报春花、山川秀美、蜿蜒峰峦等,使得面具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富有生态之美和地域特色。

在制作工艺上,面具采用了传统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傩面具的原始韵味,又展现了现代工艺的精湛。面具的流传和展示,不仅为铜仁市增添了文化新景观,也为传承和弘扬傩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

活动现场,记者采访了本次“十二生肖奇遇记”活动傩面具制作人——陈颖。陈颖告诉记者,虽说传统技艺的傩面具都是木质,但是他们这次采用的现代3D打印技术制作的傩面具,最初设计思路也是参照传统傩面具而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以鼠首傩面为例,陈颖介绍道:“鼠首傩面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梵净山的自然生态。蓝绿主色象征着风调雨顺,大耳寓意顺风耳,如意纹则寄托了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陈颖特别注重面具的表情和纹路,力求每处细节都精准到位。制作之前,她还特地前往贵州傩文化博物馆进行观摩进而汲取设计灵感,力求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充分结合,“我感觉到我们这次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面具模具,或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傩面具的制作过程,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制作效率,也为傩面具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陈颖接着说道。

傩面具不仅是铜仁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不仅是傩面具,铜仁众多的非遗文化正逐渐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铜仁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情感,是铜仁独特的文化名片。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创新“非遗+”模式,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不断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播渠道,推动非遗传承焕新发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方面,铜仁市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于2020年颁布了《铜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铜仁市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通过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此外,铜仁市还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推动非遗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信息。目前,铜仁市松桃苗绣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可持续生计项目、石阡“说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仡佬毛龙节、玉屏箫笛制作技艺、土家族民歌、赛龙舟等1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仡佬族敬雀节、思南花灯等80多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铜仁市还以非遗为载体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通过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探索打造“非遗+节庆”“非遗+演艺”“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文旅创新项目,让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积极推动非遗进景区,在梵净山、朱砂古镇等热门景区,均有铜仁非遗文创产品售卖。特别是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不仅设置有松桃苗绣展示中心、黔绣非遗传承馆、苗医药体验馆、土家族医药馆,还有一个非遗集市,设置有非遗展示区、非遗项目推介区、非遗文创产品售卖区、非遗互动体验区等,常态化展示铜仁当地的绿豆粉、苗家八大碗等非遗美食,举办花灯、四面鼓、傩戏、舞龙等非遗展演活动,在助力贵州非遗活态传承的同时,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铜仁非遗的魅力。

此外,铜仁市在持续办好传统龙舟赛、民间文艺会演、民俗节日灯会等活动的同时,先后组织举办新春“铜城遗韵·潮向未来”非遗季、“梵天净土·非遗‘铜’行”“非梵铜行·遗路有礼”非遗文创大赛、“千年非遗·傩戏再现”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铜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

传统与现代的呼应、传承与发展的结合、审美与情感的交融。

傩面具,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的艺术瑰宝,不仅是铜仁傩文化的象征,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从梵净山的自然元素到傩戏的神秘纹样,傩面具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在未来的日子里,傩面具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贵州铜仁的生态之美与文化之韵。而我们,也有责任守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文/申逸恺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