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舵奋楫风正劲 乘势而上再出发——牡丹江市森林消防支队2024年度全面建设综述
年初以来,面对队伍深化改革的现实影响、工作任务的繁重叠加,牡丹江市森林消防支队各级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训词精神,深入贯彻部、局、总队党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定看齐追随,蓄力提质强能,团结带领全体指战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队伍全面建设呈现出开新图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着眼举旗铸魂 在笃信笃行中统思想抓引领
支队建立“五学”联动机制,踩实“谋、学、研、宣、干”五个主要环节,相关经验做法被总队转发。采取“1+1+1”教育模式,高质量举办读书班,大力开展“四个一”促学活动先后开展专题辅导授课34次、讨论交流16次,完成30期“每日一课”学习,支队党纪学习教育新闻在《应急管理报(党建版)》刊发,4篇相关经验做法被总队简报刊发。
拍摄群众性自我教育短视频13部,开展专题授课辅导17次,组织参观见学14次,开展政治教员评比竞赛2次创作录制3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歌曲MV,先后6次联合驻地共建单位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支队先后在中央级媒体刊稿530篇,省部级以上媒体刊稿1300余篇,在中国应急网森林消防版块开设支队宣传专栏,支队2部宣传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播放量突破200万,抗洪任务视频被中央电视台多个栏目进行轮播报道,创作的科普视频(《强降雨季节相关安全提示》)被部评为“2023年度应急科普优秀作品”,全面展示了队伍良好形象。
聚焦使命任务 在练兵备战中强能力谋打赢
支队坚持实战实训牵引,集中20天组织两批次40余名班长骨干开展应急班组集训,组织开展基层干部和班长骨干开展2024年综合救援技术集训,集中15天开展野外驻训暨建制中队比武,开展综合救援实兵演练10次,集中30天组织通信骨干集训。直属大队一中队取得总队综合救援力量轮训对抗综合成绩第一名和个人成绩前三名,二级消防士何深圳在省职业技能大赛取得森林消防行业个人成绩第一名。全年共前出3处高危火险区实施靠前驻防,投入3300余人次开展常态化携装巡护,巡护里程4200余公里,历时3个月完成战场资料勘察收集,林口大队湖水经营所森林消防工作站在总队评比中获得第二名。圆满完成镜泊湖冬捕大典、牡丹江市阳明区、镜泊湖夏季防汛等前置备勤任务以及海林市、林口县失联人员搜救等综合救援任务。汛期累计出动785人次,连续完成东安区江南大堤、镜泊湖北门综合体和西安区温春镇3起堤坝加固以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排水排涝、镜泊湖国家风景区清淤除障等多起灾后重建任务,连续四年被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
着眼赋能增效 在多元保障中抓规范求精细
支队紧贴中心任务,聚力服务基层,大抓应急保障、装备保障和服务保障等能力提升,全面锻造“打仗型”保障队伍。集中组织保障专业骨干集训、驾驶员复训、炊事员培训、司务长集体办公等业务培训10余次,协调市红十字会为163人开展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并利用野外驻训组织支队首届保障专业技能比武,相关经验做法被总队转发。1人被局表彰为“红旗车驾驶员”,4人在总队培训中获得“优秀学员”。遴选基层优秀装备业务骨干对全队伍240余件装备进行“体检”,投入7.4万元维修和补充常用配件,检修维护车辆135台次,投入约33万元加装清雪设备(雪刷、雪铲)8套,4项装备技术革新成果在总队范围内推广,总结归纳的“装备业务七字诀”被总队转发。出台《支队医疗费用报销流程补充办法》,累计投入29.8万元保障76人次住院治疗和外出就诊,投入13万元组织全员体检,购置5万余元防疫物资及常用药品,向地方政府争取60.43万元改善指战员工作生活条件,营造了真心解难、暖心帮困的工作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 在自我革命中正风气树形象
支队党委一班人坚决贯彻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和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在改革面前、挑战面前、瓶颈面前,带领队伍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持干事创业、履职尽责。年内,支队召开11次党委会严格审议“三重一大”事项,对消防员晋升、采购招标等敏感事项全程把关,全部做到依法依纪依规,公平公正公开,无不良反映。利用“会前十分钟”集中观看优良家风短视频,组织到廉政教育基地、法院等参观见学5次,观看警示教育片14部,让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纪律红线,坚守规矩底线,在警示启示中树立正确政绩观。
新的一年,支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坚决落实部、局和总队党委决策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举旗铸魂正航向,聚焦提质强能谋打赢,注重按纲抓建厚底蕴,推动改革融合促发展,突出依法治队强根基,全面从严治党肃风气,积极发挥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圆满完成各类应急救援任务,着力推动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发展,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刘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