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江阳区:用好乡村“大喇叭” 让政策理论“声”入人心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泸州市江阳区:用好乡村“大喇叭” 让政策理论“声”入人心

2024-12-06 14:2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文明简约,婚事新办”“勤俭节约不浪费,移风易俗好处多”……12月3日下午5时30分,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金钩村的“大喇叭”如约响起。今年77岁的马万良年事已高,常常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字,闲暇时刻,他总是觉得寂寞,乡村“大喇叭”响起,为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党员收听《党课星期天》后分享感受

近年来,为让党的政策理论“声”入人心,江阳区瞄准“教育党员、凝聚群众、服务发展”目标,打造立体化宣传教育矩阵,在每个村设立“大喇叭”,用最接地气的传统方式把新观点、新举措讲给村民们听,成为政策好声音的“扩音器”、干群之间的“连心桥”、传播村民致富的“信息站”。目前,该区建成区级播控平台1个、镇级播控平台13个、村级播控平台80个,在村、社两级安装乡村“大喇叭”1155个。

奏响奋进“最强音”政策宣传接地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12月3日上午,丹林镇梨花村村民先永富一边在菜地里忙碌,一边收听乡村“大喇叭”。

曾经,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各类政策时,很难保证沟通到每一位村民。尽管村里的大小事都会在微信群上通知,但老人和孩子难免会有遗漏。

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破解难题?江阳区委组织部将目光锁定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大喇叭”。

“农村地区覆盖面广、传播力强、贴近群众,这是乡村‘大喇叭’的独特优势”,江阳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乡村“大喇叭”使用更接地气,江阳区委组织部联动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等部门深入镇、村(社区)开展乡村“大喇叭”使用时间、频率、内容等方面的调研,确保乡村“大喇叭”覆盖到每个村民小组和应急避难场所等重点区域。

乡村“大喇叭”在播放内容上,每日固定早、中、晚三个时段,推出《早安乡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栏目,由区级广播平台定时统一播出,镇村根据需要进行自主播放,灵活把握播出时间和播放时长,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大喇叭’接地气,村里四处都能听到,十分方便,大家也都听得懂、听得进”,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村民李天友表示。

党群关系“连心桥”村情乡音暖人心

“村里很多老人用不了智能手机、不会用电脑、不会用微信,平时我们在社员群里发的很多政策,干活的群众没空看,上岁数的群众不会看,他们了解新消息的渠道很有限,而乡村‘大喇叭’传播快、音量大,能让乡亲们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形势、政策”,黄舣镇马道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祖全说。

江阳区通过乡村“大喇叭”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惠农政策宣传到基层,传递给群众,真正架起了干部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区、镇、村播控平台分级落实平台管理员,具体负责设备维护、播放记录等。在村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中明确一至两名广播员,全区共有兼职广播员100余名,对村务公开、天气预警等信息进行及时广播。

乡村“大喇叭”主要宣传内容包括: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理论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确保把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宣传镇村工作部署、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等,及时把秸秆禁烧、民生工程、环境整治等各项举措让村民知晓;根据季节需要,宣传农业耕种、科普、天气预报等,为广大群众提供农业生产生活信息;定期安排播放一些健康生活常识、综艺娱乐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

“多亏了乡村大喇叭,帮了我不少忙”,今年6月,通滩镇开丰村村民武学文种植的300余亩翠冠梨出现了“病”情。关键时刻,他正是听了乡村大喇叭支的招,才实现了翠冠梨丰收。

社会治理“好帮手”平急转换解难题

“‘大喇叭’里经常播放安全知识、森林防火、农技科普,还有最新政策信息,通过‘大喇叭’也可以了解很多事情,我们老百姓都爱听”,方山镇云峰村村民王德文说。

喇叭一响,有事要讲。江阳区各村利用乡村“大喇叭”的普及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群众收听方便等特性,充分发挥乡村“大喇叭”在平急转换上的优势,平时用作协助村委会的日常管理,急时变身村委给群众设置的“定时闹钟”,成为党建引领社会基层治理的“好帮手”。

乡村“大喇叭”定期播放森林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民生信息,既增强了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也提高了宣传效率和基层治理效率,同时也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整治环境等提供了好的载体,把基层治理的“好声音”“声”入人心,有效减少了电信诈骗、垃圾乱扔等现象。

“‘大喇叭’里说,如果有陌生电话告诉你家人受伤了要打钱过去抢救,一定要核实清楚……”,丹林镇文罗村七旬老人詹运贵,逢人便分享他在乡村大喇叭里面取到的“真经”。

喇叭虽小,但作用很大,它是宣传政策的“大阵地”、传授科技知识的“大平台”、倡树文明新风的“大讲堂”,打通了宣传教育群众、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