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不断提高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

2024-11-26 09:4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大安区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党建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激励,推进五育融合,运用“4+”工作法,高质量探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大安路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教育幸福感和获得感。

“布局+投入”为重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资源均衡

大安区通过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补齐区域教育短板,科学划片等措施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教育质量。科学编制《大安区域内基础教育优化布局的详细规划方案(2022—2035年)》,推动学校布局由“点多量小”向“集中优质”转变,构建“主城区、中郊、远郊”区域教育发展共同体,实现“薄弱校带一所强一所、偏远校抓一所变一所”。补足教育经费,建立健全“扶弱保底”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大力营造宜教环境,提供教师公租房191套,极大程度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紧紧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薄弱学校提质、优质学校扩容”工程,构建由1个工作方案、1个工作意见和 N套管理样表为基础的应用管理机制,逐校调研指导、分析研判教育发展需求,形成“一校一案”建配方案。

“引育+用才”为引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人才体系

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质量的直接决定因素,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大安区出台《大安区高端人才引进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区外选聘等方式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补齐乡村人才短板。组建3个学区、6个教育集团,校点覆盖率100%,形成城带乡、强带弱的“1+N”发展格局,实施“名师+成员+学科组”共同体建设,依托32个市、区级名师工作室,促成教师、学校教研组、学区教研组、教研员四级团队形成“立体循环”协同教研模式,实施“轮岗交流制度”,立足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为主实施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优秀教师校际共享等。设立“乡村教育贡献奖”,每年表彰在教育教学改革、乡村教育振兴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树立典型,激励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乡村教育。

“五育+特色”为切口,共绘城乡教育一体化灵动画卷

近年来,大安区紧扣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五育并举,构建五育协调、特色彰显、融合发展的育人生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挖掘和利用好地方红色资源以及特色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创成全国“科创筑梦乡村科技教育特色校”2所。近年来,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等获国家和省级奖项500余个,农村娃参加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中先后荣获省级、国家级奖项27个。以体育教学为基石,通过体育项目的跨域辐射与特色品牌的共同打造,让城乡学生的身体在运动中“动”感十足,共享健康活力。持续实施“全尚美行动计划”,以美育人,向美而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点亮学生艺术之眼,让视野更加“亮”丽多彩。推进“全劳动行动计划”,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将“课堂教育、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农耕文化、创新活动”五维融合,实施“课程、实践、生活、活动”四轮驱动的“五维四驱”劳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格局,切实让劳动教育“实起来,勤起来,创起来”。

栉风沐雨秉初心,踔厉奋进续华章。大安区在优质均衡创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就近入学率直线上升,城乡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步提升,真正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一生一特长多特长”的创新实践成效,为推动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李英)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