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绝不能一发了之 行动绝不能迟疑半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预警绝不能一发了之 行动绝不能迟疑半步

2024-11-13 19:13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日,泸州市发出结束2024汛期防汛值班的通知,但防灾减灾救灾永远在路上,要力戒“汛期”“非汛期”固化思维,坚持做到雨情一日不止,防汛一日不松。

不怕小题大做,就怕大题小做。暴雨预警信号是打好防汛硬仗的重要依据,给了和自然灾害赛跑的“入场券”,只有跑在自然灾害前面,才能赢得防患于未然的机会,闲庭信步,只会被狠狠“打脸”。四川金阳山洪灾害之前,防汛应急等相关部门对事故项目部多次预警调度,但有关责任人重视不够、“大题小做”,并未按照要求及时组织人员避险转移,贻误“逃生”最佳时机,最终酿成4人遇难,48人失联的惨剧。2023年6月26日晚,甘孜州泸定县遇强降雨,突发泥石流,累计造成32户农房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461.4万元,竟无一人伤亡,实现成功避险,被全省通报表扬并获得省级奖励,归功于监测员挨家挨户“敲醒”转移182户592人。

“死里逃生”的背后是对大自然常怀敬畏,是对预警信息的高度重视、“最后一公里”严格落实。收到预警转移指令信息时,马上转化为行动绝不能迟疑半步。

在川西南地区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调研时,发现当前仍有诸多阻碍“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比如预警信息缺少反馈机制,预警短信发出后,无从得知灾害预警责任人是否及时查收,预警信息自然只能“一发了之”;应急预案编制呆板,好几百页,责任人往往“望书兴叹”,不利于记,更不利于用,突发事件降临时,“现翻现用”,极易延误抢险救援的黄金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基层综合救援队伍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从而贻误最佳“战机”等等。

信息时代向科技要安全,给了一个全新的破题思路。四川泸县应急管理局自主研发微信小程序——应急作战指挥系统。建立1200余人的灾害预警网络,覆盖全县57个行业部门、20个镇街、305个村(社区)、354个山洪灾害危险区和77个在建工程营地。实现预警信息发布一键全覆盖,3分钟内无反馈系统自动启动“电话轰炸”“强迫式”叫应,避免预警信息“石沉大海”,破解“一发了之”难题;把应急处置预案“消化分解”成清单任务,系统根据响应等级不同,“看人下菜碟”自动匹配工作任务清单,各级各部门只需要种好系统分配的“责任田”,就能打好应急处突阵地战。同时,该县打造“基层应急力量10分钟救援响应圈”,在全县范围内布局1支综合+11支专业+16支社会+325支镇村应急队共计6205人全域救援力量,设立5支覆盖全县的片区应急救援中队,以“兵力”前置,换“战场”先机。

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技爆炸的今天,仍有“够不到”的地方,比如暴雨预警精准性还不足。为以防万一,基层只能频繁转移。但“说好的暴雨”暂时失约,群众戏谑“下的不大,吓得不轻”,久而久之,预警预报极易陷入“狼来了”的窘境,即使发布了红色预警仍有少数人觉得“转不转移一个样”,让防灾准备的“关键期”变成了“空白期”,却偏偏是这预警的“最后一声”没有喊出来,安全的“最后一步”没有迈出去,就会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人命关天,再怎么谨慎也不为过。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历史和实践证明,灾害面前,谁都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不可盲目自信“灾害不会找上我”,不要想在“上天”面前搏一搏,要尽早尽快撤离。属地乡镇、村社区要多几个“心眼儿”,做好预警预报闭环管理。对预警“叫应”的“神经末梢”不可掉以轻心,“叫应”了不执行等于没“叫应”。预警信息发布不叫落实,“末梢”回应也不叫落实,人命关天,念兹在兹。“末梢”“叫应”后,及时指派镇、村干部亲自到地灾风险隐患区、城乡结合部等易成灾区域,或人员密集的工地、工棚等生产作业现场亲自“走一趟”,圈出“隐患区”、找准“薄弱点”、打好“提前量”,避免“预警信息层层转发、避险转移迟迟不动”。基层干部要“宁听事前骂声,不听事后哭声”,接到指令后坚决执行防汛避险转移。特殊时候还要通过打锣、敲门、呐喊等人力“扫盲”的方式,确保受威胁区域内人员应转尽转、早转快转,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宁可小心翼翼十防九空,甚至是十防十空也无妨,也不愿在遭受巨大伤亡或损失后,听到有人拿“没想到”“天灾”说事或推责。

同时,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也是避免预警一发了之的关键一环。特别是此前未发生特别重大的自然灾害的地区,群众普遍存有侥幸心理,要通过微信群、“村村响”广播及抖音短视频等载体,推动防灾减灾和灾后自救工作常识,进村庄、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增强群众主动避险、提前避险、预防避险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应对有策,让预警预报不仅仅停留在一通电话“叫应”、一句防灾提醒,而是真正内化为群众日常生活、安全生产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胡志雄、陈彦儒)

【责任编辑:徐海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