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 引领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历经4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东省深圳市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随着人口、建筑、商事主体的不断聚集,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深圳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灾害事故风险挑战。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探索建立风险全面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迭代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持续提升城市灾害事故风险一体化防控应对能力。2020年以来,深圳市连续4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自然灾害“零死亡”,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相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一线城市最优水平。
迭代推进风险全面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深知这一点,因此自2011年起,便围绕“风险在哪里、什么样的风险、有没有人管、管得怎么样、一旦出事能否应急”这五个核心问题,递进式开展了四轮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这一系列的评估工作,不仅逐步将视角从风险类别聚焦至风险点位,还提出了越来越具体、精准、科学的评估结论,为精准防范事故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023年7月,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再次牵头,组织34家市直部门、11个区、78个街道,共同开展全市第四轮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经过10个月的紧张实施,评估工作圆满完成,并形成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包括海量的风险数据、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实战化的风险管控平台,为深圳实现“底数更清、情况更明、信息更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具体来说,此轮评估面向7大行业领域、162类场所,累计采集105万个风险点位、300余万条危险源和3000余万条管控措施,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一张图”和“一本账”。同时,通过拆解千余份安全领域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梳理规范965类评估单元、3233类危险源、37090类管控措施建议,实现全行业领域风险评估的标准化。此外,还开发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系统,为超过8000个政府用户、140万个企业用户推送千万次风险评估管控建议,为提升全民风险防范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持续开展风险动态评估,实现精准管控
在第四轮风险评估工作完成后,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并未止步,而是紧抓“窗口期”,迅速转入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方法的研究阶段。2024年10月,深圳市安委办印发《事故灾难类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建设及试点工作方案》,旨在健全完善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数据治理-风险研判-信息分拨”的技术路径。
这一机制通过动态更新风险底数、综合研判风险态势以及精准分拨管控指令,实现了城市安全风险异常波动状态的精准识别、量化分析和闭环控制。具体来说,深圳以全市城市安全风险点位为基础,汇集了11个区和22家安委会成员单位的超1115亿条数据,融合隐患排查、执法处罚、感知监测、工伤事故、信用保险等业务信息,实现城市安全风险态势的动态感知。同时,通过解析全国近10年4000余起事故,采集190类2.8万项事故关键信息,总结各类典型事故特征和共性诱因,为精准研判可能发生同类事故的高风险点位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深圳还建立“1+11+N”监测预警指挥体系,畅通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信息分拨流转路径。累计发布联防联控指令和风险专题警示30余份,精准防范高风险点位600余处,科学辅助重点行业领域的治本攻坚工作。
推动系统应用向基层延伸,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为响应这一要求,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积极推动系统应用向基层延伸,探索企业安全一码统管、关键风险一盘棋响应、耦合风险一键研判等差异化应用场景。
2024年以来,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的引领带动下,一些辖区开始依托第四轮风险评估成果,通过智慧化手段赋能提升日常管理、联防联控、辅助决策、责任倒查等工作效能。其中,南山区提出“一码赋安全”的思路,探索建立“危险源码-场所码-企业码-团体码”的四级安全码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拆解梳理了各类设备设施的安全技术要求,为从业人员精准推送风险提示和作业要求;还整合了日常点检、安全检查、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安全工作要求,实现“一码统管”,极大减轻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面对未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将继续探索城市安全风险排查整治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通过及时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快速应对处置灾害事故,深圳将统筹好安全和发展,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特区”。深圳的实践经验将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我国城市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型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