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油桃”托起万人生计
——山东莒县果庄镇乡村产业蝶变记
走进山东莒县果庄镇,连片的油桃大棚整齐分布在道路两侧,绵延至雪山脚下。在果庄镇海坡片区,忙碌的桃农们将自家大棚内采摘的精品油桃运送到海坡油桃批发市场,通过分拣、包装等多道工序,装箱外运到全国各地。在这边青山绿水间,朴实的乡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油桃种植经历,真正感受到新时代富民安居乐业的美好。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偏远传统农业产区的果庄镇,就开始积极探索发展经济作物的路子,多方考察下,选定引种油桃作为核心产业,通过村民投入、政府引导、品牌构建、多元化发展等多个阶段,打造现代特色油桃产区。
发展产业新业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多年来,该地区推行“油桃协会+互联网+合作社+种植户”模式,以油桃种植基地和油桃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实现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培育乡村产业,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通过当地现有的油桃协会、油桃研究所、35家果蔬专业合作社、4家油桃批发市场、多家食品生产企业共同参与,实现了油桃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如今的果庄,村村种油桃,户户建大棚。全镇15000亩的大棚油桃、5000余亩的陆地油桃,年产油桃8000余万斤,年产值达3.5亿元,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3。当地桃农张吉田算了一笔账:“现在种植的油蟠桃单果重半斤多,上市的时候1斤15元左右,一亩地收入在7万元左右”。
通过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实现油桃品质安全的迭代和品牌建设升级,为农业产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想油桃买上好价钱,品质是关键。早在2000年,果庄人就建立了自己的桃树研究所,把做好品种改良更新作为提升油桃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设立果庄专家工作站,先后引进“中油蟠11号”“中油蟠13号”“中油金冠”等先进品种,通过品种的升级换代,达到产量高、抗灾害能力强的效果,使设施油桃产业结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在油桃大棚内,桃农张龙成正通过手机APP进行自动卷帘放风操作,这是该地区最新引进的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诊断、预警桃树的生长状态,为产业振兴装上“智慧大脑”。
另外,通过建设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油桃种植片区与市场信息的紧密结合。
2018—2024年,连续7年举办高规格的“果庄杯”设施桃大赛,吸引了辽宁、江苏、广东等20余个省市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参加比赛,以桃为媒,串联起五湖四海的油桃种植户,让“小油桃”成就“大产业”。
如今果庄生产的新品种油桃个头大、甜度高、香味足,每年四五月即可大量上市,深受市场欢迎,通过倾力打造,“莒之果”品牌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果庄油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果庄油桃”真正叫响全国。
坚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导油桃产业转型升级。在果庄人民看来,油桃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引导帮扶。早在产业发展之初,一个油桃大棚的建设费用就难倒了很多农户。从2011年开始,果庄镇就出台补贴政策,并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片区内油桃种植户发放贷款,解决种植户资金不足的困难。据桃农马成晓介绍:“刚种桃的时候没钱建大棚,找了政府联系的农村信用社,贷了3万元才建起第一个桃棚”。
近年来,果庄镇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油桃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对园区内大棚建设统一标准,引导群众使用水肥一体化、自动控温、物联网、绿色防控等技术设备,整合了区域内三大油桃片区,形成了油桃产业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成立莒县果庄镇强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整合全镇有油桃种植的村庄和交易市场,通过公司的组织力、市场力,促进油桃种植面积的稳定和增加,保证桃农的稳定增收,使公司、村庄、交易市场做服务市场和对接市场的能力提升,使油桃产业做大、做强。
一颗小小的油桃,如今已经卖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外市场。不仅让桃农增收,也繁荣了当地的建筑、服务等行业。产业兴农,让果庄人民的日子像油桃一样,又香又甜。
王晓蕾 史忠超
山东日照莒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