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聚焦“三大环节”强力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以来,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着力从“齐抓共管、纵深推进、宣教并举”三大重点环节持续发力,推进整治行动取得实效。
齐抓共管,逐级负责,全面压实管控责任
领导高度重视。省政府召开全省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暨消防工作调度会,对全面落实整治行动各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省安委办专门印发通知分解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跟踪推进任务落实落地。总队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每周跟踪掌握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突出问题。条线协同发力。全省公安机关将电动自行车治理纳入交通事故预防“平安之夏”攻坚行动。省市场监管局会同公安、消防等部门集中查处违规销售、非法改装等行为。全省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下发提示督办8份,刊发专刊12期,发布检查通报、曝光信息等100余条。基层全面发动。各地协调公安、综合执法力量等相关部门对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开展隐患排查,落实集中隐患区域、重点场所的常态化夜巡日查机制,严控违规充停行为。发动乡镇、街道办以及社区网格、物业企业开展巡查。
纵深推进,务实措施,助推工作提质增效
强化政策应用。全省整治工作专班办公室分批赴工信、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等重点部门,走访会商全链条整治工作,围绕工作进度、难点问题充分交流沟通,达成多项工作共识。平凉公安交警部门全面实施电动自行车销售登记一体化工作模式,排查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充电器销售、维修门店。联合住建、消防等部门推动住宅小区内电梯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全面遏制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有效降低潜在风险隐患。打造示范引领。聚焦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停放充电等难点问题,采取“标准化创建、示范点推进”工作模式,打造消防安全示范小区样板工程。张掖、嘉峪关选取重点小区作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新建、改建示范点,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电动车规范化管理。临夏先后新建、改建、扩建电动自行车充电场所和充电端,在电动自行车充电区域加装联网型独立感烟探测器、红外温感摄像、自动断电保护等措施,有效确保充电场所安全。联推技防手段。省生态环境厅依托固体废物监管系统,对18家铅酸电池回收企业实施智能化监管。省能源局出台办电服务指南,各地电网企业落实“三零”服务。陇南市公安交管部门通过“五小车辆”临时赋码管理系统进行动态赋码,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五小车辆”临时赋码管理系统培训,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平凉市推动住宅小区内电梯安装智能阻车系统,全面遏制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有效降低潜在风险隐患。金昌市全面推广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设备,配备智能充电桩、停车棚等设施。部分市州协调第三方运营商,在少数民族集中的35个住宅小区推出电动自行车“1分钱”充电活动。
宣教并举,以宣促防,提升群众安全意识
强化警示宣传。总队在省、市两级主流媒体开通专栏、专版,定期开展常态化宣传曝光,不断助推隐患整改。各级主流媒体广泛播放电动自行车火灾警示片,组织曝光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以案释法、以案警示。强化提示宣传。在全省开展全城“亮屏”、媒体“发声”、消防“敲门”活动,利用商圈大屏、沿街LED显示屏、宣传专栏、楼宇电视集中宣传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常识。通过在电动自行车等“五小车辆”销售网点、维修门店张贴公告、履行告知等方式,向用户介绍临时赋码管理情况。借助短视频传播速度快、关注人群多等特点,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出各类警示短视频。强化定向宣传。发动社区(村)工作人员、网格员、宣传大使、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力量,深入社区小区、经营门店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主题宣传,提升安全意识,营造整治氛围。开展“敲门行动”,进行“进楼入户”式检查排查,引导群众在规划区域内停放充电。积极发动各类群体上楼入户,通过“理论+实践+研讨+互学”模式,活学活用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进行“清单式”排查。设立投诉举报热线,鼓励群众举报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人车同屋”等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