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 :环翠区推行“三三制”防溺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山东省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十条措施》,切实增强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有效防范溺水事故发生,环翠区坚持以“三级包保”“三防机制”“三联平台”为抓手,整合增强预防力量,联合建立防范体系,融合多方救援机制,积极推动未成年人防溺水工作落地落实。
创立“三级包保”,实现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责任见底到边。环翠区坚持把预防未成年人溺水作为暑期全社会安全防范的重点,层层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压紧压实防溺水工作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学校领导包级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包个人”的三级包保制度,建立包保清单,确立职责分工,逐级履行职责、顺畅传导压力、末端见行见效。成立全区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工作领导小组,总体统筹协调,定期调度推进,7名区政府班子成员分片包保10个镇(街)、41所学校以及67所幼儿园,每月到分包镇(街)及学校、幼儿园开展督导检查;414名校级领导分工包保396个级部,动态更新防溺工作台账,筛选重点关注人员,常态组织宣传教育,督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履行包保责任,提醒家长落实好防溺主体责任;4632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对班内40107名男生、26412名农村学生等重点学生,实行“一对一”包保、“面对面”提醒、“时不时”检查,切实用创新管用的举措,管住不把握的时段和不放心的学生。
建立“三防机制”,确保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措施见效管用。环翠区积极研究辖区水域分布情况和暑期学生活动特点,积极融合各级力量,构建“三防一体化”防溺平台和网络。一是建强“人防”屏障。进一步理顺厘清海岸线安全管理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要求,督促沿海经营旅游项目的2家公司,配齐配全安全员队伍,联动公安、海洋、海警和社会公益救援队成立3支应急救援队,随时担负海上溺水事故救援工作。吸收志愿服务、社会工作者、农村公益岗、休假大学生等多个群体组建水域看管队伍,落实水域巡逻和劝阻义务,在午休、放学后、周末、节假日、暑期等重点时段进行死看硬守,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巡查排查362人次,全力消除防溺水安全隐患。二是完善“物防”设施。区教体局联合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重点水域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配备安全警示牌、公益救生杆、救生圈、救生绳等救生救援设备2800件,重点水域警示标识设置率及应急救生设备投放率达到100%,确保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救援,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水平。三是升级“技防”手段。积极推进智能化“技防”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防溺水措施,在重点水域周边安装智慧视频监控和喊话喇叭系统23套,对进入危险区域人员实时跟踪、预警、喊话、驱离,第一时间掌握预警情况,安排看管人员现场处置,劝阻私自下水行为,提高水域监管时效性。区融媒体中心加大黄金时段防溺水公益宣传引导力度,依托“环翠新闻”等平台,共发布《防溺于未然 安全伴成长》等新闻、警示视频18条,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良好氛围。
设立“三联平台”,推动预防未成年人溺水工作预警见微知著。一是部门联动平台不间断预警。环翠区预防未成年人溺水联防联控机制10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加强联防联控,做好职责范围内水域看管、提醒预警、应急救援等工作。区教体局联合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对全区所有重点水域进行不间断联合督导检查,不定时发送防溺预警提醒信息,重点查找解决工作盲点、薄弱环节、问题隐患,建立重点水域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做到“整改一处、销号一处、安全一处”,全力消除各类问题隐患。二是村(居)联防平台不间断预警。各村(居)把防溺水工作与当前紧张的防汛融合在一起抓、一支队伍管,特别突出连降雨时期意外溺水预警提醒,通过微信社区群、镇街公众号发送危险区域和路段预警信息,同时分工分组组织巡坝查湾,实现固定水域有人看、临时水湾有人管、城区下水管道有提示。三是家校联合平台不间断预警。向家长发放“一封信”,与家长签订“承诺书”7万余份,规范学生行为,鼓励家长为学生做好表率。每周向家长推送防溺水安全提醒、警示案例等“小提醒”,给予家长温馨提示,不断提升安全意识及安全监护责任。学校通过“1530教育”、主题班会、专家讲座、技能培训、LED显示屏播放警示标语常态化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营造预防未成年人溺水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