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全力以赴应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泸州:全力以赴应对“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

2024-08-01 14:04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7月25日,在泸州市江阳区滨江路,社区工作人员正在路口设置“警戒水位、禁止驶入”的警示标识并对江边的沿街商铺进行劝离。当天上午9时53分,四川省泸州市防汛救援办发布长江洪水风险提示:泸州站26日2时出现洪峰水位11.90m,低于警戒水位3.10m,较25日8时水位9.00m上涨2.90m。据水文部门预测,城区长江现代城滨江路人行步道、长江生态园露天停车场、单碗广场人行步道等沿江低洼地带将有淹没风险,预计最高水位淹没江阳区滨江路停车场(飞机坝停车场)临河侧3.4m左右。

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以来,四川泸州各级各部门强化应急准备,落实防范措施,全力以赴防大汛、抗大灾。

责任到岗 科学避灾

“乡亲们,大暴雨要来了,有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山洪灾害,请大家提前转移”,强降雨前夕,泸州市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村支部书记凌达荣带上喇叭、骑上摩托车前往隐患区,挨家挨户通知并组织150余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

据悉,从7月3日20时至7月4日00时,九支镇锁口水库降雨量达到247.5毫米。面对持续加剧的雨情水势,合江县气象局提前预警,该县应急局、水务局等部门联动协作,九支镇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及时安全转移80户282人(在建工程22人),及时开启锁口水库的泄洪闸门,安全处置了漫坝风险。这样高效的应急速度正得益于平时扎实的演练和应急预案的有效利用。

今年6月,泸州市“护航·2024”综合应急实战演练突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科目在合江县车辋镇和“河中岛”中坝岛展开,实战锤炼专业应急队伍和基层干部快速响应、及时处置的作战能力。截至7月初,市、县、镇已实现防汛应急演练全覆盖。

此外,泸州市在总结多次灾害应对和实战演练的基础上,编制暴雨洪涝巨灾应急处置“口袋预案”,将60余页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简明成13页卡片内容。预案内容以“二图三表一流程”的形式呈现,通过红、橙、黄、蓝四色区分各级应急响应,确保每个部门、每个镇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能够迅速查阅怎么干,能够干明白。

今年以来,泸州先后经历了“4·28”“6·16”等4轮强降雨,在预警调度下,市、县、乡、村、组防汛“五级包保”责任人11714名和水库、山洪灾害危险区、大江大河责任人6974名全部到岗到位,织密纵向到头横向到边的责任网格,滚动发布风险提示6轮4.6万余条,紧急避险转移3785人。

排查不停 整治不止

“报告,茅溪镇九坝项目一区三标段营地人员419人已全部完成搬迁,板房区域已进行断电断水、封闭大门”,今年2月,古蔺县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茅溪镇项目建设灾害隐患进行全覆盖排查,发现山洪、地灾隐患点61个,三标段营地被纳入重点治理点位。

经评估后,古蔺县决定整体搬迁该营地并由茅溪镇牵头针对项目现状制定山洪沟治理方案并加快工程施工。目前,该区域预防性第二排洪通道已经完工,正对弃土场东侧洼地采取回填平整。该县经开区则牵头加强工棚营地日常监管,实行双锁制度,坚决落实汛期工棚营地不住人要求。

隐患排查是防汛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泸州市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全力统筹抓好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隐患动态排查、动态清零。

近日,在泸州市沱江六桥应急池口,1台机器人正潜入应急出水管网。这是泸州新引入的管道检测机器人,一旁的工作人员通过高清视频检测技术,清楚地看到管道内存积淤积物、堵塞和破损等问题画面并通过GPS定位技术,精准标记问题坐标。

“今年5月下了一场大暴雨,部分隧道、地势低洼处大量积水,造成人车安全隐患,一个原因就是管网淤积、排涝缓慢”,泸州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入汛以来,全市已组织排查城区排水管网278.5公里,检查井、集水井8220余个,清淤量达103立方米,整改雨水管网错接、破损点等安全隐患77个,进一步确保排水管网畅通。

今年以来,泸州市对全市汛期重要区域、设施进行拉网式检查,整治安全隐患200余处,同时加密576处水库(水电站)、28处江(河库)心岛、41处涉洪在建工棚营地、1109处山洪危险区、175处地灾隐患点和旅游景区野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巡查,严防因暴雨引发次生灾害。

科技赋能 提质增效

“你好,这里是黄舣镇应急值班室,你们的情况已经知晓,我们马上安排人员到达现场处置”,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值班室接到报告,由于连降大雨,来龙山村的长流溪水位见长,可能形成新的安全隐患。防汛工作人员起飞无人机赶往现场。

“无人机给我们的防汛巡查工作开了‘天眼’”,在黄舣镇应急指挥中心,值班人员遥控无人机查看水位情况,对堤坝进行逐段扫描。搭载高清摄像头、红外相机、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无人机在空中对着堤坝“扫一扫”,能有效捕捉堤坝表面的微小裂缝、渗漏水迹以及温度异常等关键信息,提高了河流边坡、低洼地带的巡查效率。

“通过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人机结合’模式,我们首先解决了处突救援‘应而不快’的问题,其次解决了‘叫而不响’‘响而不应’的问题”,黄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二木介绍,预警平台将预警信息发给网格员后,后台能查看该网格员是否已查阅此信息;通过网格员佩戴的手环,还能够看到网格员是否前往风险点开展了巡查,是否前往群众聚居点转移群众,确保预警信息的传递形成闭环。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地形呈半岛状,三面环水,长江岸线达33.5公里,全镇共有水库9座,山洪灾害危险区27个,汛期灾害风险极大。在应急平台上,能高效调度24支各类应急队伍,智慧调拨17个物资仓库点的应急物资,以最快速度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到最近的避难场所。

黄舣镇只是泸州市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米”的缩影。2023年底,泸州市启动基层应急能力补短板行动,重点从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压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和加强应急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加强基层应急能力。

“按照时间进度安排,50%以上乡镇(街道)将在今年年底完成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任务,到2025年年底,全面完成补短板任务,推动基层应急能力显著提升”,泸州市应急指挥中心主任许友贵介绍。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