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队长谈逃生|甄别溺水自救互救常见误区
每年夏天,溺水案例层出不穷,令人揪心。如何预防溺水事件发生?意外溺水如何自救和互救?在网络平台上,每年都会有大量关于溺水自救互救方法的介绍。但是,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笔者带大家一起甄别一下。
▶问题一意外掉落水中,只要屏住呼吸,让更多空气保持在肺中,人就可以漂浮起来,实现自救?
此方法只适用于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很好的落水者,且要求落水者会游泳。99%不会游泳的人都会恐水,对水的恐惧会造成急性压力反应(ASR),这个时候人的呼吸和脉搏频率都会大大增加,血液会集中在四肢肌肉,脑部会因缺少氧气供应,导致无法正常调节呼吸和做出有效的思考。所以,不会游泳的人,是不可能在意外落水后还能保持冷静并保证良好的呼吸。即使会游泳的人,也可能在意外落水心理非常紧张的状况下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呼吸和正常游泳姿势,由此造成溺水事故。
▶问题二溺水是整个人完全淹没在水下一段时间才会发生?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情况才是溺水。溺水是液体进入呼吸道后,呼吸道发生痉挛,最终导致缺氧窒息和一系列并发症。肺部是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呼吸道起到缓冲的作用。一旦有水或其他异物进入到呼吸道,呼吸道就会不受大脑控制地发生痉挛。痉挛的作用是阻止异物进入到肺部(原理同气道异物梗阻)。每个人体质不同,有的人一点点水也可能让呼吸道发生痉挛,从而导致溺水窒息。
▶问题三在水浅的地方不会溺水?
不熟悉水性的人,即使在水很浅的地方(如蘑菇池),也同样可能发生溺水。人如果在浅水的地方滑倒,头部淹没在水中,脚离开水底漂浮,会因为急性压力反应而异常紧张,从而分不清水底还是水面,无法做到让身体直立,造成溺水窒息。
▶问题四溺水的人会用力挣扎、挥舞双臂并大声呼救?
溺水窒息造成心理极端恐惧和窒息的状态下,会导致大脑无法正常工作,溺水者会失去意识,无法做到有效呼救。比如,看似站在水中,双腿无法运动;试图游向前方,但无法前进;尝试翻转身体;看似爬梯子动作,等等。
▶问题五会游泳的人都可以对溺水者进行施救?
施救者也会在某种情况下产生急性压力反应,紧张状态会让人动作非常僵硬,无法很好地完成游泳动作,体力的消耗也成倍增加。溺水者也同样会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思考,会试图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物体并紧紧抓住,包括施救者,从而造成施救者溺水的风险大大增加。相信会游泳的人从来没练习过负重游泳,在身体被溺水者束缚且增加重量后,施救者也就成了溺水者。有过很多施救经验且心理素质极佳,是可以实现安全施救的,但是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也很罕见。
▶问题六施救时选择的漂浮物浮力要能够完全承托住落水者的身体重量?
在现有宣传资料里,我们经常看到介绍扔救生圈、门板、绳索等物品施救。但真实场景中,很可能无法快速找到这些物品。很多人认为选择的漂浮物的浮力要能够完全承托住落水者的身体重量。其实并不需要,只需要让落水者的头部在水面以上就可以了。夏天最容易找到的物品是各类塑料水瓶,只需要收集四五个空瓶,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把袋口扎紧,扔给落水者,就可以让其抱住并保持头部在水面以上,边漂浮边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