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风险意识 抓好汛期暑期安全生产工作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当前位置: 首页 -

强化风险意识 抓好汛期暑期安全生产工作

2024-07-04 14:38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6月份以来,交通运输、建筑业等重点行业领域接连发生典型重大涉险事故,加之汛期极端天气增多,次生灾害事故频发,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压实责任、加强统筹,毫不放松抓好汛期暑期安全生产工作。

交通运输重大安全风险突出

近期,交通运输业典型事故频发。一是货车农用车非法载人屡屡酿成事故。6月13日,山西大同市一辆非法搭载12人的三轮车发生侧翻,造成4人死亡、3人受伤;6月15日,河南平顶山市一辆厢式冷藏货车违规搭载人员,造成8人窒息死亡。二是危化品运输车辆重大安全风险突出。接连发生江西抚州市“6·19”槽罐车(载约30吨浓硫酸)泄漏事故、青海海南州罐车(载33.25吨甲醇)侧翻泄漏事故、山西忻州市“6·20”天然气罐车侧翻泄漏事故(1死1伤)、陕西榆林市“6·20”油罐车与拉煤车碰撞起火事故(1人死亡)等危化品运输事故。三是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接连发生较大事故。6月4日,黑龙江佳木斯市一列车与正在施工的人员相撞,造成6人死亡;6月12日,江西上饶市一直升机坠落起火,造成3人死亡。暴露出一些地区和部门吸取同类事故教训不深刻,对非法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一些企业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冒险驾驶等问题。

建筑业坍塌事故集中

6月份以来发生的5起建筑业较大事故中有4起为坍塌事故,分别是青海海东市“6·4”隧道塌方、陕西榆林市“6·5”拦沙坝坍塌、山东日照市“6·13”水池坍塌、内蒙古包头市“6·19”模板坍塌等较大事故。暴露出一些地区和部门安全检查流于形式,一些企业赶工期、抢进度,违规冒险施工,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等问题。

次生灾害事故和险情频发

6月份以来,接连发生多起涉及建筑业、煤矿、道路运输、水库电站的次生灾害事故,因灾引发事故安全风险突出。一是山洪地质灾害加剧建筑施工安全风险。6月11日,浙江丽水市云和县发生山洪,一在建工程项目部部分区域水位超过膝盖,附近公路出现塌方现象,299名施工人员被紧急转移;6月20日,青海海西州都兰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博强矿业有限公司3名施工人员被掩埋死亡。二是降雨导致煤矿发生淹井险情。6月22日,贵州黔南州福泉市高石乡幸福煤矿因持续降雨地面渗水,导致矿井井下巷道、原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涌水量增大,淹没水泵房后,水流入下部的采区轨道下山、回风下山及运输下山,所幸人员全部撤离。三是山体塌方导致道路运输领域风险增大。6月17日,江西抚州市宜黄G236芜汕线因持续降雨导致山体塌方,多辆车被掩埋,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6月20日,山西忻州市省道249线发生山体土石塌方,车辆被埋压,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四是水库电站滑坡、坍塌等险情频发。6月9日,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大一级电站受强降水影响局部发生坍塌;6月16日广东河源市骆洞水库局部发生滑坡。暴露出一些地区和部门监测预警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难以直达“最后一公里”,一些企业未深刻吸取四川凉山州金阳县“8·21”山洪灾害教训、风险隐患辨识不到位、安全防护措施不落实,一些人员安全意识较薄弱、避险避灾不及时等问题。

警语提示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随着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防汛形势日趋严峻,汛期和高温天气下,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剧,尤其是一些企业对极端天气预警信息不重视,该停产不停产、该撤人不撤人、冒险作业需高度警惕。此外,汛期一些水库、水电站泄水作业没有及时实施有效预警,一些河道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极端天气叠加暑期旅游旺季,各类游乐场所、景区人流量大,旅游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水上活动增多,未成年人尤其是学生溺水风险加剧,需引起高度重视。

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底线思维,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突出矿山、化工、工贸、建筑业、交通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深入排查整治矿山隐蔽致灾因素,全力做好矿山和尾矿库防淹井、防透水、防滑坡、防溃坝工作,防范化工异常工况处置不当、危化品违规储存、建筑施工冒险作业等带来的风险,加强冶金、有色、轻工、商贸等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监管,严防超负荷生产、超限堆放货物引发事故,严厉打击交通运输“三超一疲劳”、非法载客载货、冒险航行、违章穿行铁路等非法违法行为,坚决防范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发生。针对“南涝北旱”特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进一步健全预警“叫应叫醒”机制,紧盯薄弱环节,备足装备物资,完善工作预案,强化巡查防守,果断转移危险区域作业人员,有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严防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加强应急值守,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守制度,强化应急准备,确保24小时专人值班,收到大风、暴雨、雷电、干旱等预警信息后,第一时间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快速高效处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责任编辑:】
返回顶部